其实大明并不穷,尤其江南一带是十分富裕的。事实上,明朝的丝绸、瓷器、茶叶等商品,一直在国际上极受欢迎,以致于当时美洲开采的白银,大部分都流向了中国,用于换取这些商品。
可问题是,大量的财富藏于民间,与朝廷无关,使得大明空有巨大的财力,却不能用来加强国防。
为了钱的事情,崇祯愁肠百结,然而却难不倒从现代穿越过来的张航,他献上了一个妙方:国债。
崇祯还是第一次听说“国债”这个词,不懂是什么意思。
朱慈烺解释道:“就是以朝廷的名义向百姓借钱,每年支付一定的利息,三、五年内还清本金。”
崇祯听后不以为然:“国债不还是要还的吗?那还不如让大家捐款,国家有难,官员、百姓理当出手相助。”
朱慈烺暗暗叫苦,心说:您可千万别来这一套啊!
原本的历史上,在大明灭亡前夕,崇祯号召百官捐款,试图挽救危局。然而大家却纷纷哭穷,就连周皇后的父亲也只是意思了一下,最终只筹得20万两白银。然而,当李自成的大军进入北京后,却从明朝官员家里搜出了7000万两白银。
朱慈烺不便直接反驳崇祯,只好劝道:“皇上,靠募捐只能筹得很少的银两,不足以解决朝廷大军的用度。只有发行国债,才能筹集到足够的钱,让大军没有后顾之忧。”
崇祯是个明白人,仔细一想就明白了儿子的意思。他承认儿子说得有理,可是这次打仗恐怕得借很多钱,然而朝廷每年几乎都没有富余,像这样寅吃卯粮,将来还不上国债怎么办?
朱慈烺自然想过还债的问题,已经成竹在胸,只是现在还没到和盘托出的时候。他笑了笑:“皇上,等打赢了满清,草民自然有办法为朝廷挣到很多钱,不光够还国债,还可以结余不少。”
“那太好了!”崇祯一听大喜过望:“你能不能给朕讲讲你的办法?”
“皇上,饭要一口口地吃,目前满清的威胁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。”
崇祯一想也对:等击退了满清,再考虑其他问题不迟。不过,朱慈烺一口一声“草民”,让崇祯听着很不习惯,也有点痛心。
思虑再三,崇祯决定授予朱慈烺一个职位,让他能名正言顺地上朝堂议事,并着手实施他的方略。
在崇祯看来,朱慈烺再怎么也是皇族,让他出任总督之类的官职并不合适。为了以示区别,崇祯打算委任儿子为“征辽兵马大元帅”,统帅13万大军及郑氏水师,前往解锦州之围。为了稳妥起见,崇祯还打算委派洪承畴为朱慈烺的副手,关键时刻帮儿子把一下关。
朱慈烺心中一阵狂喜:终于可以领兵了,这番苦心总算没有白费。
虽然他很不喜欢洪承畴这个人,却无法拒绝皇上的安排。转念一想,皇上的意见也不无道理:军旅之事,他确实有很多地方不太懂,有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提携一下也好。
况且此时洪承畴是大明的重臣,对于大明还是很忠心的,至于后来成为清朝的鹰犬,那都是松锦大战兵败之后的事了。如果他这次能逆天改命,打赢清军,洪承畴就不会走上这条路。
想到这里,朱慈烺便同意了。
“那你明天就在殿外等候,等朕跟群臣商议定了之后,你再上殿。”
朱慈烺点点头,拜别了崇祯,王承恩将他送回了那个小院。
次日一上朝,崇祯就宣布:朱慈烺在太庙里公然诋毁两位先皇,故而必须褫夺太子之位。然而前阵子提交的对清作战方略,还是比较可取的,出于为国选贤任能的考虑,拟任命朱慈烺为征辽兵马大元帅,洪承畴为副手,统帅13万人马对满清作战。
宣布完毕,崇祯等待着朝臣们的意见。然而朝堂上却鸦雀无声,让崇祯十分诧异。
要是在以往,这样重大的人事任命,往往会引起不少争议。尤其是朱慈烺刚刚被废为庶民,转眼就升至大元帅这样的高位,如此大起大落,委实太过惊人,大臣们自然要质疑一番。崇祯对此自然心知肚明,已经做好了跟大臣们辩论一场的准备。
然而实际情况却是: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反对。
这首先得益于范复粹。在前晚的聚会上,范复粹反复叮嘱那些大臣:凡是跟太子有关的提议,都不可阻挠。
与会的那些人都身居高位,随后又悄悄转告了跟自己关系好的同僚,从而将相当一部分朝臣争取了过来。
当然,朝中也有像周延儒这样,平素就不听范复粹的招呼,专门做对的大臣。但是今天范复粹啥也没说,这就让周延儒这边没有了可针对的目标。
况且周延儒也是个极聪明的人,对于太子被废一事,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猜到了几分。对于朱慈烺,他也是非常敬佩的,自然不会去刁难。
有几个不明就里的御史,觉得今天的事情太过蹊跷,正准备提出异议,范复粹见状,连连咳嗽了好几声,御史们会意,很知趣地打住了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