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一会,朱慈烺赶了过来,洪承畴对他耳语了一阵。
听完了洪承畴的情况介绍,朱慈烺也感到奇怪:“这么说,吴总兵好像看出了点什么?”
洪承畴点点头:“应该是。因为吴总兵一直没有让士兵们换上箭头,就这么朝敌人放箭,根本没有杀伤力,很不合常理。吴总兵也许没有杨总兵反应那么快,但不该始终不进行应对吧?”
朱慈烺想了想,也猜不透吴三桂是怎么看出有问题的,只好直接去询问吴三桂本人。
吴三桂不敢隐瞒,将自己的判断过程和盘托出。
朱慈烺暗自感叹:这家伙不愧是历史上的枭雄,果然精明,虽然打仗不见得有多厉害,但若论心思缜密、投机取巧,的确是旁人不及。
这让朱慈烺有点为难:该怎么判断吴三桂部的战斗力呢?
显然,吴三桂部跟杨国柱部不能比,而是跟白广恩部较为类似。在看到“清军”骑兵冲过来后,吴三桂部也有动摇的迹象,幸好在洪承畴的提醒之下坚持住了,不过随后摆出的长枪阵,仍然出现了一些漏洞。
此外,吴三桂通过自己的分析、观察,发现前面是假“清军”,这才能不慌不忙,指挥部下继续演练。如果是在真正的战场上,面对激烈的战况,吴三桂还能率部坚持多久,那可就不好说了。
因此,朱慈烺只能将吴三桂部列入“有待观察”的行列。
不过,吴三桂也有一个贡献,那就是帮朱慈烺发现了计划中的一处瑕疵:前一支部队在返回山海关时,应该避开后一支部队,以免让后一支部队看出一些端倪。
朱慈烺立刻对计划进行了微调,遵照他的吩咐,吴三桂部特地绕了远路,从最偏僻的一处关口回到了山海关,没让其他几支部队看见。
接下来,王朴、唐通、曹变蛟、马科、王廷臣这五位总兵的人马先后接受了检验,结果有喜有忧。
所有8支队伍可以归为三档:
第一档是杨国柱部和王廷臣部,这两支部队在猝然遭遇“清军”时,虽然免不了有些惊慌,但很快就能镇定下来,领军的总兵随即命令手下迅速装上箭头,发起反击。
尤其是王廷臣部,可谓是意外之喜,以前就连洪承畴都没怎么注意这支部队,却没料到王廷臣部这次的表现极为出色,已经跟杨国柱部不相上下。
而赵喜松率领的“清军”也被王廷臣部误击,造成1死2伤。
除了这两部人马,其他5支部队都没有给仿冒的“清军”带来死伤。
虽然赵喜松的部下出现伤亡是个不幸的事件,但却折射出各部的应变能力和真正的战斗力。
显然,杨国柱、王廷臣部是最值得倚靠的主力,以后那些最关键的战斗任务,将会优先交给他们。
第二档的部队数量最多,包括吴三桂、马科、曹变蛟这3位总兵的人马。白广恩部虽然今天没来,但也可以归入这一档。
这四支队伍的共同特点是:在遭遇“清军”后,起初普遍比较慌乱,后来在总兵的强力弹压之下,总算稳住了阵形,尚可一战,但是真实的战斗力存疑。不过今后如果经过实战的锤炼,战斗力还是有可能得到提高的。
对于这四支部队,只能要求他们更加严格地训练,他也会多加督促。而以后在迎战清军时,也要考虑到他们战斗力相对较差的现实,不能一开始就委以重任。
第三档是王朴、唐通的人马。这两支部队在看到“清军”骑兵朝他们冲过来后,立刻做鸟兽散,连总兵都制止不住。洪承畴只好亲自出面,命令对面的“清军”退去,溃兵这才停下了脚步。
等到这两支部队明白“清军”不过是假扮的,都羞愧不已,王朴、唐通更是觉得丢人丢到姥姥家了。
朱慈烺看出,这两支部队完全不能野战,只能依托坚城进行防守。如果带着他们上前线,根本就是难堪大用,最终只会成为累赘,所以还是让他们留在山海关吧。
而张航则回忆起,在原本的历史上,正是由于王朴不听从洪承畴的安排,抢先率部突围,结果引发了雪崩效应,明军其余各部纷纷四散逃命,导致了松锦大战的惨败。
今天的测试,让王朴怯战的本质提前暴露,像这样的不安定因素,还是早做防备为好。
当所有部队的测试结束时,天色已近黄昏。
朱慈烺扭头望了望树林方向,根本看不清人影,想来袁熙芸已经回凤凰山了吧。不过他相信,以后再见到袁熙芸的机会应该比较多。
朱慈烺打马返回山海关。归途中,洪承畴称赞道:“大帅今天这一招很管用,能在大战之前就看清,哪些部队可以挑大梁,哪些部队不能寄予厚望,更有哪些部队根本就不堪用。心中有数之后,排兵布阵就可以有的放矢了。”
朱慈烺点点头:“我已经想好了,以后就让杨国柱部做先锋,王廷臣部殿后,这两个位置都特别重要,让他们分别独当一面,我是放心的。至于吴三桂、马科、曹变蛟、白广恩的人马,就让他们做中军吧,有我们在旁督促,应该可以与清军一战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