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三桂有个疑问:“大帅,修建城堡的动静不小,肯定会被清军探马发现,如果多尔衮派兵前来偷袭怎么办?”
朱慈烺回答:“不用担心,这个问题我已经反复考虑过了。首座城堡虽然位于大营外,但相距并不远,其前、后两侧仍处在战舰火炮的射程范围以内,水师可以继续提供保护。如果清军杀到,只需在城堡西侧结下长枪阵,就可以击退敌人,保住施工工地。”
吴三桂不放心,追问道:“那么第二座城堡呢?”
“第二座城堡在首座城堡往西4里修建,以后每个城堡依次西移4里地,不超出火炮的射程范围。”
“可是这么一来,第二座城堡距离海边肯定超过4里了,水师已经没法再提供保护,至于第三座以后的城堡,就更不用说了。”
“不要紧。从战舰上搬几座大炮到第一座城堡里,就可以对第二座城堡的前、后两侧提供保护了。”
众将恍然大悟:大帅的这句话才是关键!
大帅的意思是:渤海中的水师负责保护第一座城堡的前、后两侧,接下来,第一座城堡保护第二座城堡的前、后两侧,第二座城堡保护第三座城堡……,依此类推,形成一个保护“链条”,一直延伸到锦州城下。
回想起十多天前,大帅在首次提出这个方案时,强调的是从三角山到锦州,沿路构筑城堡。
每座城堡装备大炮数门,可为方圆4里范围提供火力支援,这跟水师战舰支援岸边的明军有点类似。或者也可以说,每座城堡相当于一个微型的山海关,借助火炮来震慑周围小范围内的清军。
这样的话,明军在向锦州运送粮草时,沿路都有火炮的保护,虽不敢说一定能打退清军,但至少有所依仗,不至于太吃亏。
众将知道大帅的态度一向就是:只要能将战损比保持在1:3以上,就不惧跟清军硬碰硬。
在运粮过程中,如果一直有火炮做后盾,战损比的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。事实上,前面8场仗已说明问题,如今不过是将大威力火炮从战舰上搬到了城堡中,道理则是类似的。
只不过,由于要修建大量城堡,并配备很多火炮,因此成本非常高,目的却不过是为了将一些粮草从海边运进锦州。
这就是众将惊叹的地方:显然,这些粮草的价值,远远抵不上修建城堡的花销,然而大帅还是决定这么做,并且获得了皇上的认可。
这要是放在以前,是不可想象的事情。朝廷的抠门是出了名的,连该给的军饷都经常拖欠,更何况是这种大肆烧钱的事情,那是绝对不可能答应的,然而大帅却争取到了。
虽然看起来颇为浪费,可是舍此以外,确实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。
如果直接派兵运粮,那将是皇太极、多尔衮、多铎求之不得的。一旦明军离开了海边,在没有火炮保护的情况下,等待他们的将肯定是覆灭的命运,三角山首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。
因此,众将对于大帅的方案是乐见其成。
不过,此前他们只注意了城堡对于运粮的保护作用,如今开工在即,吴三桂的提问让他们意识到,清军又不傻,肯定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明军搭建起城堡。
这么一来,在修建的过程中如何击退清军的进攻,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。
而大帅的回答解开了大家的疑惑:这些城堡自开建时起,就已经在逐步构筑一个保护链条,即前一个已建好的城堡为后一个的修建提供保护。
不得不说,大帅的整个方案考虑完备,称得上是“算无遗策”。
而作为这个链条的龙头,首座城堡就显得异常关键了。只要动工,清军肯定会发动攻击,一旦顶不住,大帅的计划就将泡汤。
想到这里,众将能够理解,大帅为何要将这个艰巨任务交给杨国柱了。
从出征以来的表现看,杨国柱部确实最为稳定,尤其是在远离大帅的情况下,独自担当前锋,仍然经受住了考验,取得了不俗的战绩。
这是很不容易的,像吴三桂、马科、曹变蛟、白广恩4人,一旦离开大帅身边,立刻就感到六神无主,都不知道该怎么打仗了。
对比之下,没什么好争的了,首座城堡就应该交给杨国柱部。
见众将再无异议,朱慈烺挥了挥手:“施工的工具、材料都已备齐,请杨总兵马上开工吧。”
“遵命。”杨国柱拱手离去。
~~~~~~~~
明军大营外往西2里处,杨国柱部忙忙碌碌,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多尔衮、多铎的耳朵里。
多尔衮、多铎大惑不解:明军这是要干嘛?
探马支支吾吾说不清楚,多尔衮、多铎决定亲自过去看看。
在侍卫们的簇拥下,多尔衮、多铎来到了距离杨国柱部不远的地方。
仔细观察过一阵后,多尔衮认为明军好像是在修一座城池,只不过规模很小。
多铎也表示看不懂:“修这玩意有啥用?明军的当务之急是往锦州运粮草,在这里修城池,好像派不上什么用场吧?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