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条三丈见宽的小溪在乱石中蹦蹦跳跳,翻出洁白的水花,悠悠流向远方。
简陋的石灶上搭着一块薄石板,上面铺了满满一层小鱼小虾。
乔苓一家在溪边围着陶锅吃得热火朝天。
一家人许久没沾过荤腥,一顿添了河鱼小虾的糊糊无疑是人间美味,即使没有调味品依然吃得香甜。
吃饱喝足之后,顾氏洗刷碗筷陶锅。
乔苓拿出一块花布把石板上烘得半干的鱼虾包起来,泼水把余火浇熄,然后踢倒石灶捧沙土掩埋。
毕竟前世防火标语深入民心。
山上一把火,所里坐着我。
放火烧山,牢底坐穿。
收拾完毕背上家当继续朝永兴府极速前进。
行至午时找了一处水源生火吃了午饭小憩两刻一家人继续赶路。
傍晚的群山在夕阳的照射下,染上了一层薄薄的红晕。
临近沙兴府,山路变得平坦宽阔起来,偶尔还能看到几片农田。
乔苓又开始为夜宿在哪的问题发愁,最好是能找到一户农家去借宿。
但是一路走来还是没遇到任何房屋,还得继续往前找找。
太阳从西边的山头缓缓落下,落日的余晖逐渐暗淡。
终于走到一处山脚下时,乔苓发现半山腰有个小小的土坯房。
说是房子却又不像,只有小小一间,屋顶盖着瓦片,但是没有门窗。
“爹,你看那上面有个屋子,咱们上去看看,天快黑了得找个落脚的地方。”
乔先林用衣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,顺着乔苓指着的方向抬头仔细看了看。
“大概是个什么庙吧,不知道供奉的是哪个神仙,先去看看。”
乔先林弯腰抱起乔松在前面开路,下了大路拐进旁边的山林小路向半山腰进发。
山头不高,抵达半山腰只花了不到半个时辰。
眼前的房子确实是个庙,庙里只有五步大小。
斑驳的泥坯一块一块地摞成三面墙,依稀还能看见夹杂的碎稻杆。
黑褐色的横梁上方整齐有序倾斜地覆盖青黑的瓦片,有些瓦片间隙长着一些野草。
墙面是用熟石灰加水拌泥沙刮成,正对外面的那面墙上绘制了一副彩色神像,一个穿着富贵的老者。
白须白发,笑容可掬,一手拿元宝,一手执柺杖。右侧有一排小字,当方土主福德正神。
神像下面浇筑了一个长条台子,上面摆放了一个旧旧的香炉,里面插满了燃烬的红色线香棍子,两边各摆放一盏香油灯。
一家人不敢贸贸然进去,站在外面待看清里面供奉的神像和香炉时顾氏松了一口气。
不是所有的山间小庙都能随便进随便拜的。
所幸这是一个香火旺盛的土地庙。
顾氏示意全家人跪下之后缓缓伏低身体,手臂伸直平放在地上掌心朝上。
额头贴着地面轻轻出声。
“信女临漳府见潭村人士,因山洪暴发生存艰难携夫乔先林、大女乔苓、儿乔松、小女乔芸投靠沙兴府永旺镇夫妹,路经贵地借土地爷爷外间屋檐下庇护一晚。”
“还望土地爷爷保佑信女一家路途平安。待日后信女返途奉上香油供果前来还愿。”
说完起身高举双手俯身再拜两次。
乔苓跪在地上平静的看着地面,她对于神佛没有太多的感触,但是她尊重别人的信仰。
跪拜之后顾氏起身对家人说“土地爷爷答应了,我们去外面屋檐下借宿一晚吧。”
牵着乔芸走出去捡起地上的背篓,在屋檐下找了个空地开始准备晚饭。
趁着天色还亮,顾氏捡石头垒灶和照看孩子,乔先林和乔苓分开寻找水源和茅草干柴。
经过几天停雨一日暴晒,柴火倒是好找,水源却不是哪里都有的。
背篓里的柴火都快装满了,还没找到一滴水。
眼看太阳已经完全落山,天色也要暗下来了,乔苓放弃寻找。
试着用意念把空间里水坑的水引到手里的陶罐里。
顺便粗略看了一眼种下的益母草,长势不错,已经长到三寸来长,遂不再管专心引水。
试过几次之后指尖终于渗出一滴水,乔苓大喜过望,成功了!
继续引水,慢慢的水滴变成细细的水流缓缓填进陶罐。
乔苓席地而坐放松身体,集中精力,一刻钟过后陶罐已有九分满。
乔苓背起背篓抱上陶罐转身往土地庙走。
顾氏正在把苦笋掰成一段一段,地上木盆里的苦笋不多,最多只有两顿的样子。
乔松和乔芸并排蹲在地上乖乖的看着娘亲干活,不吵不闹。
看到乔苓回来,顾氏抬起头温婉的笑笑。
“苓苓回来啦,有没有打到水?笋子都择好了,就等你们打水拾柴回来就能煮了。今天借宿神仙庙,鱼虾就不能吃了,吃荤神仙要怪罪的。”
“打到水了,走了好大一段路才找到一个渗水坑。柴火也在这了。”
乔苓卸下背篓把干茅草和干树枝倒出来,四处看了看,爹还没回来。
顾氏麻利地生火,把陶罐里的水倒出大半到木盆里,再把陶罐架在小灶上,等水烧开把苦笋分出一半焯水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