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成公
本名郑玄,字康成。
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,兼采今文经学。遍注儒家经典,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,史称“经神”。
他的学说也被世称“郑学”。
他的出现,让经学进入了一个“小统一时代”。
后世要研究儒家学问,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。
也可以说现在儒家的生员基本上都是算康成公的弟子。
可想康成公的影响力有多大。
贾诩沉思了一会儿,说:“留下康成公有利有弊,利者,对主公的名声有号出。弊者,容易招人妒忌。不过我们占据关中,有三关之固。山东群雄想要威胁到主公也不容易。”
荀攸也知道其中的利弊,他说道:“希望主公有本事留下康成公!”
荀攸、贾诩会默许吕布闹出这样的动静,就是希望能请到郑玄、蔡邕这些经学大家。
只要有几个人肯留下,那对吕布的名声大有好处。
至少诸生这些人不会再反感吕布了。
贾诩、荀攸这些人希望主公创造出来的标点呼号,还有那有些地方离经叛道的五经能吸引各大经学家来长安辩论,到时候能留下几个经学家在长安学院镇场子。
不过他们很明显低估了吕布。
吕式论语才刚写完没有一天,第二天同样的论语又重复了一遍。
这次就如同第一版“民可,使由之。不,可使知之。”这充满争议的地方,变成了普遍认同的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!”
甚至整版的论语都是差不多这样的思想核心的断句。
这一版一出,造成的影响力比上一次更加大。
说人是你,说鬼也是你。
这简直是横竖都是你有理由。
一处简陋的院子里。
“元成,快出来。元成!”
听到喊声,穿着草鞋的李固跑出来。“嘉康。什么事?”
“快跟我来。那个温侯又写了一版的论语,这论语和上一版的大不相同。你快跟我去看看。”
李固听到,惊呼出声。“那个三姓家奴又闹出什么幺蛾子?”
看到前几天那吕氏论语,李固气的恨不得拿刀子和吕布拼命。
听到这次他又写了伪论语,他更是愤怒的直呼吕布非常有名的绰号了。
张恒听到,吓了一跳。
吕布可是镇西将军,温侯。是关中的实际掌控者。
李固的话要是传到吕布耳朵里,那可是有抄家灭族之危。
张恒忙说道;“元成,慎言啊。你还是跟我去看看就知道了。”
李固听到,跟着张恒就来到长安书院。
在另外一侧贴着最新的吕式论语。
不少人都已经聚在这里围观。
李固、张恒两个人费劲心思这才挤进里面。
半天他们才钻出来。
张恒问道:“元成,你怎么看温侯这次的论语?”
李固沉默了半天后,说:“立马派人将吕布两次论语送到先生手中。”
张恒点了点头。他也是这个想法。
5天后,在一支商队的帮忙,书信顺利送到了蔡府。
原本蔡邕因为为董卓伏尸哭丧,王允令人将蔡邕在狱中缢死。
这一世,吕布诛杀董卓。王允基本上没有什么功劳,无法做到权倾朝野。
加上当时吕布命人将董卓的头颅拿去招降西凉兵,尸体也早早被烧毁。
蔡邕连哭丧的机会都没有,一次在宴会上为董卓叹息,
皇帝刘协顾及到蔡邕的名气,加上马日磾等人的劝说。
蔡邕受到了苛责,但是性命却是保了下来,现在还活得好好的。
顾雍走进中堂,双手将一个布绢呈上。
“先生,元成、嘉康派人送来书信。”
蔡邕看到布绢,知道定然是大事。
不然以李固、张恒的家境,不敢随意用布绢来当信纸使用。
他忙接过,张开阅读。
良久,他放下布绢,对顾雍吩咐说:“元叹,准备收拾一下。吾进宫后,立即启程去长安。”
顾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。
但是既然是先生吩咐,他依旧是一丝不苟地去完成。
蔡邕向皇帝请示后,带着自己的弟子就启程去长安了。
吕布是想要将论语、中庸、孟子、大学四本书都写出来的,将事情闹得更大一些的。
不过事情总是不如人愿的。
将军府,吕布还在奋力书写吕氏论语的时候。
贾诩走了进来。“将军,白波军派人来信,愿意出兵威胁洛阳。他们不日就会出兵。”
“好!”吕布放下毛笔,高兴地说:“要是陛下来长安,那本侯就更加无忧了。白波军一出兵时,请王司徒即刻上奏派本侯出兵勤王。”
贾诩拱手说道:“诺!”
初平三年五月。
东汉帝都洛阳皇宫。
司隶校尉黄琬焦虑地说:“启奏陛下,河东郡贼寇韩暹、杨奉、李乐率领三万叛军直奔洛阳。请陛下下旨出兵平乱。”
堂堂帝都要是被贼寇攻克,那大汉威严何在。
车骑将军皇莆嵩当即出列说:“陛下,臣愿出征讨伐。誓要趁机将贼寇一网打尽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