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众老师吹捧完散去,即便向来谦虚低调的邓云都有些飘飘然起来。
左右环顾一周,他陡然注意到孔孟。
对方的表情是?
孔孟此的刻脸色十分奇怪,他低着头,偶尔眉头紧锁,偶尔嘴角抽搐,还时不时的朝自己看来。
难道他嫉妒自己?
不对。
作为邻居班级,邓云刻意关注过孔孟,他知道对方是那种比较务实的工作狂,不像某些老师,见不得别人好一点。
曾经饱经质疑的他对此深有体会。
忽然,他想到孔孟那首《劝学》,是了,以孔老师在古文上的造诣,一定认为自己学生写的诗有点问题。
应该是他考虑自己的感受,不好意思指出来。
越想越觉得是这样,邓云嘿嘿一笑,看来这位孔老弟把自己当成那个罗浩了。
他起身走到孔孟身边:“孔老师,你觉得那首诗怎么样?”
孔孟没想到邓云会主动来问自己,不禁一呆:“啥?”
邓云:“就是我学生写的那首诗啊!
‘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少年读书时,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’”
孔孟:“……”
这让自己怎么回答?
用一大段华丽的辞藻形容这首诗好?那等真相大白后,会不会有自卖自夸的嫌疑?
可若将其批的一无是处,是不是又有点冤枉颜真卿大大?而且邓云脸上应该也不好看。
唉,我太难了!
最后,他只得支支吾吾道:“邓老师……其实我在古文方面真的不太精通,很难客观去评价一首诗的好坏。”
邓云笑道:“孔老师太谦虚了,谁不知道你的《劝学》?要我评价,这绝对是一篇传颂千古的经典篇章。
所以你不用自谦,随便说两句就行。
放心,我请你评诗,就是想听取你的负面建议,古语云,知错能改善莫大焉!
说心里话,二(2)班那些学生的调皮程度,不比你(1)班差多少,因此我也想用你的话,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再教育。”
孔孟:“……”
他发现这个误会大了!
无奈,孔孟只好道:“邓老师,给你说句实话,我在古文方面真没什么天赋。
那篇《劝学》,是我……是我上大学时无聊,琢磨了足足四年,又请教许多汉语言文学的老师和同学,才勉强凑出来的。
面试那天只是运气好,要是刘主任换个题目,我绝对抓瞎。”
“是这样啊?”见孔孟信誓旦旦的样子不像假装,邓云立刻信了三分。
孔孟见状忙补充道:“其实我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,只能算古文爱好者。不信?我曾写过几首古诗,你评价一下。
咳咳,第一首是《咏雪》。
江上一笼统,井上黑窟窿,黄狗身上白,白狗身上肿。怎么样?”
邓云:“?”
“还有第二首,是关于吃的,叫《竹笋焖肉》。
无竹令人俗,无肉使人瘦。不俗又不瘦,竹笋焖猪肉。”
邓云:“??”
“第三首说的是我的才华。
天下文章数三江,三江文章数故乡,故乡文章数舍弟,舍弟跟我学文章。”
邓云:“???”
“孔老师真是……好诗才,好诗才!”
孔孟摆摆手:“俗气就是俗气,邓老师随便说,没什么不好意思的。
你以为我不想写一两首好诗?
只是现在的社会大环境,诗词早已没落,除本身资质不行外,想找人学习都没地方,哎……”
见孔孟悲伤欲绝,本想对他这三首“歪诗”絮叨几句的邓云也不好再开口。
其实孔孟说的很对,在现代的社会大环境下,诗词早就不流行了,也只有少数专门研究这些东西的人在坚守阵地。
忽然他想到什么,整个人立刻兴奋起来:“我差点忘了,孔老师,你要真对古诗词感兴趣,不妨考虑一下加入【古文联盟协会】。”
“【古文联盟协会】?”孔孟一愣,这个名字感觉好熟悉……
“没错,你刚从学校毕业,不知道这个组织很正常。
我给你讲,这个【古文联盟协会】,是由现任华国文学泰斗李易甫老先生主导的民间社团组织。
它精益求精,它博大悠远,它代表了华国传统文学的前进方向,它是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。
每个古文爱好者都以能加入这个组织为荣,每个古文研究者都在里面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,每个古文创作者都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为其注入新的活力……”
见邓云滔滔不绝,孔孟终于想起了,那位在好声音舞台诵读自己诗词的老先生。
刚想说自己已是这个协会的会员,不用对方费心,结果邓云话题一转:
“只是【古文联盟协会】规格非常之高,想被该组织接受,至少要经过三年的考察期。
比如我是去年才知道这个组织,并申请加入的,而想正式转正,还得等两年时间。”
见孔孟欲言又止,他笑道:“时间确实有点长,但真正的好东西,总需要足够的耐心去等待,对吧?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